“生態文明”,在水城蘇州,往往與水相連。進入現代社會,隨著城市規模飛速擴大,人口急劇膨脹,城市水系變化,大量斷頭浜、束水段出現,使城區河道調蓄庫容大為減少,加上長期以來城市污水支管和支管用戶接入的“欠賬”,河道水質不復“水晶波動碎樓臺”的動人景象。
去年,蘇州城區最大規模的河道清淤工程啟動,在活水截污中發現了很多水下“隱匿”排污口。我們的調查,就通過污水去觸摸城市的地下世界,探問雨污處理這一“里子”工程,在經歷了10余年的分流管理后,面臨的新問題。
【亂象之問】
餐飲集聚區垃圾污水直排雨水井記者在多個餐飲集聚區采訪發現,商家們排污各有“絕招”:有的將餐廚污水直接倒入雨水篦子,有的將餐廚垃圾倒入污水井中……每到傍晚,莊先灣路上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排檔擠滿了道路,賣燒烤的、鹵菜的小吃車就停在雨水篦子附近,平時傾倒餐廚污水很“方便”。記者看到,路面泛起閃閃的油光,淡綠色污水緩緩流動,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市排水處監管科科長高磊告訴記者,餐廚污水屬于高濃度生活污水,按規定,新開飯店必須安裝隔油池,將餐廚污水進行預處理,達標后才能接到污水管網。目前,城區有100多家大型餐飲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城區范圍內至少有幾千家小飯店是違規的,包括無證經營和夜排檔。”
市排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沿街餐飲店鋪密集的地區,通常油污污染比較嚴重。油污直接流進下水道,久而久之便形成油塊,淤積在管道中,導致管道排水不暢。
老新村污水井里撈出沙發來記者走訪了部分沿河居民小區和老新村,發現“私接亂排”現象也不少:有居民直接把生活垃圾倒入污水井;有居民在家里裝修時將污水管線接到雨水管;還有部分居民把洗衣用水排入就近的雨水管,直接通過雨水管道排入河道中。據蘇州市排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對污水管網定期維護中,經常會發現污水井中淤積了不少生活垃圾,有棉被、衣服、塑料袋,甚至還撈出過沙發。
去年,市水利(水務)局聯合各街道社區對城區主要街巷進行了排水戶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說新村小區、集中式住宅院落和排水戶的主要污水接入情況較好,但是城鄉結合部、沿312國道、城中村、低洼地區等區域,由于污水管道的建設欠賬,建筑物排水基本不規范,排水戶大都未按要求進行雨污水分類改造。
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區域無污水管網,如城北街道金光村、金星村、城根新村等;特別是城北地區、城鄉結合部排水狀況不容樂觀;城區個別小街巷、院落沒有污水接入,如中和里、三管弄、三香路449號、411號等;因為各種原因居民污水直接排河,如:新橋里1幢污水管直接入河、大馬場路7號-9號污水管入河、懸橋巷17家居民污水入河等;新村小區存在大量南陽臺污水入雨水管道;居民私接管道等不規范排水行為也不少。
建筑工地泥漿堵死1.8米直徑干管近期,一起建筑工地的“偷排事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施工方將未經處理的泥漿排放到臨頓河、懸橋河中,導致河道嚴重淤積,水利水務部門對其開出了重磅處罰。
事實上,臨頓河泥漿排放絕非個案。市水利(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趙瑞龍說,按照規定,建筑工地上產生的泥漿應該先放在沉淀池沉淀,然后再運出去處理。正常情況下,每立方米泥漿的運輸費為50到60元,而直接排放的費用是8到10元。因此,一些施工方常通過三種方式“偷排”:直接排到雨水管、通過“管中管”經雨水管道排入河道、直接排到污水管。趙瑞龍說,在去年河道清淤過程中,工作人員就發現河道內有大量建筑工程泥漿,甚至在污水處理廠也發現有泥漿。2010年12月,福星污水處理廠就因不明來源的泥漿偷排導致整個工藝系統臨近癱瘓。“泥漿直接排進污水管,對于污水管網來說傷害非常大”,市排水有限公司管網管理所所長秦福軍說,工程泥漿里有混凝土,長期淤積在污水管內會板結,將污水管全部堵掉,無法疏通,只能重新換管。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污水管內建筑泥漿越來越多,直徑為1.8米的主干管都被堵過2次。“由于污水管是重力管不是壓力管,有時居民家里下水道泛出臟水才會覺察被堵塞,然后再去排查。”秦福軍說,“如果問題嚴重要更換污水管的話,不僅要“驚動”地下其他管線,還會妨礙路面交通,工程周期比較長,影響附近居民生活。”
【困境之問】
“覆蓋”難還有10%地區管網空白上世紀90年代,生活污水排放量逐步上升,但蘇州古城區內以往大都是采用合流系統或截流式合流系統,由此仍有大量合流系統污水經過化糞池直接排河,而部分采用截流系統的老新村小區在后來接入城市污水管網時,卻未能完全封堵與河道的連接點。另外,部分區域管網年久失修,堵塞、破損情況十分嚴重,雨污水管道混接現象普遍,致使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市區河道或滲入地下。
目前姑蘇區污水管網覆蓋率近90%,支管長度達1000多公里。“但是,最后的10%大部分是城中村,屬于根本沒有污水管網的真空地帶。”高磊表示,特別是一些“城中村”,由于地勢低洼,鋪管不易,必須依靠提升泵一級一級把污水排出去,而安裝提升泵有時也會遭居民反對。“目前我們主要是配合虎丘地區、桃花塢地區綜合改造等項目,延伸污水管網觸角。姑蘇區還有30多個城中村要進行污水管網改造。”
“接污”難排污考驗市民觀念在學士街,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在背街臨河有一條懸掛的污水管。“當初改造時,我們把管子排到每戶的門口,居民店戶只要稍微改造一下管線就能接入污水管,可是就是這最后一段,出了問題。”監管科相關負責人說,臨河居住,長期以來形成污水直排河中的陋習。
根據2005年1月市河道管理處對古城區“三縱三橫”、平江水系、南園水系、閶門支流及城外三香片和三元彩虹片河道排放口調查的結果顯示,在總長32730米的河道上,共計有各類排放口1032個,平均每63.4米分布1個。就在不久前結束的臨頓河、平江河、官太尉河干河清淤中,又發現駁岸上有20多個排放口有污水流出,進一步溯源調查后發現91個“隱匿”排污問題點,有30多個點屬于居民私接,背后深層次的是市民的觀念。該負責人說,有些市民對雨污分流根本沒有概念,只知道廢水往下排,臟水往外流。
“防線”難即便罰款也十分吃力隨著蘇州老城區改造、三新城崛起,大量的建設工地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排水混亂。市水利(水務)局執法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將臨時施工廢水排入緊臨小區,將大量泥漿水未經預處理直接排入雨水邊井等情況時有發生。
目前對于檢查中發現問題的,有關部門會發放整改通知書,對拒不整改的要進行查罰,對于違法情節嚴重的還要在媒體上曝光。該負責人坦言,作為治污的最后“防線”,執法檢查常常顯得無力,即便是罰款也十分吃力。
【出路之問】
從源頭上截污是關鍵如果污水管子接到門口視而不見,往大了說是城市文明的問題,往小了說則是市民如何提高自覺性。我們把視線轉向日本,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目前,日本多數地區同樣采用“分流式”下水道建設模式,雨水直排入海,而污水則被送入污水廠,處理后得以再利用或排入大海。早在1964年日本就成立了下水道協會,主要工作就是擬定下水道建設及污水排放的標準。為了保證下水道的暢通,東京對生活垃圾做了明確規定:不溶于水的廁所垃圾和廚房烹飪產生的油污都不許直接排入下水道,以免腐蝕排水管道。市排水有限公司工程處副處長湯小燕曾經去日本考察,發現那里用了幾十年的污水管還是干凈無比。湯小燕說:“這還得從源頭上抓,比如骨頭用粉碎機絞碎后再排放,現在看來似乎有點麻煩,可是真要解決截污就得從居民這頭開始做起。”
去年5月開始,蘇州啟動實施城區河道水質提升計劃,力爭通過三年的集中治理,從“清淤、截污、活水、保潔”四個環節著手,實現四個“百分百”,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百分百實現污水入河截流。“如何截污,除了對管道滲漏、雨污混接等現象進行地毯式排查,最關鍵的恐怕就是從排污的源頭上進行控制。唯有這樣,力爭5年內使環古城河、古城區內河道水質分別達到Ⅲ類和Ⅳ類的標準才能實現。”市排水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
雨水成污水要不要一并處理?
從雨污不分,到雨污分流,實現了污水的集中處理,這大大減輕河道環境承載壓力。可是一項關于城市雨水污染的討論則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情況:由降雨徑流淋洗與沖刷大氣和匯水面引起的受納水體的污染,已經成為城市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市排水管理處聯合同濟大學在2009年開展的《蘇州城區雨水徑流污染負荷研究》顯示,蘇州市徑流污染情況不容樂觀,各種污染物濃度高于美國,與上海的中等污染程度相當。有學者就認為,分流制確實有利于保護水環境質量,而在實際應用中,采用分流制排水體制的地區卻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初期雨水排放對河道水質造成了明顯的污染;二是因現有分流制體系存在雨污管混接現象,導致旱季時污水直接排入受納水體,且由于流速較小導致管道內沉積物較多,在雨季,雨、污水排入河道的同時,由于流量增大沖擊管道沉積物,對受納水體產生嚴重污染。這種情況在我國的大多數城市尤為嚴重,上海的實際情況就證明,分流制系統的水質并不一定好于合流制溢流。
市排水有限公司生產處處長張弛引說:“初期雨水沖刷路面攜帶的污水其濃度與生活污水幾乎一樣。目前深圳等城市已經試點開始將初期雨水進行收集,一些發達國家走得甚至更遠。但如果要把這部分水也收集接納入污水廠處理,其容量將超過現有污水處理能力一倍都不止,成本很大。”
雨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德國柏林提供的一個實例,或許可以成為雨污水處理一種新的借鑒思路。
柏林的下水管道分為兩種,即污水雨水合流管道和污水雨水分流管道。整個排水系統的目標是既可以防止城市內澇,同時可蓄積雨水,合理利用廢水。
據介紹,柏林地下管道中,1/4的下水管道是污水雨水通過一個管道排放的,這些管道主要在市中心。對于市中心而言地下空間有限,這樣的處理方式會節省地下空間。而另外3/4的下水道,則是雨水排澇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分開運行。雨水通過專門管道直接排入城市周邊的河流和湖泊,而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則通過廢水管道到達排水站,再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合理回收利用雨水,并同時緩解城市用水和排水的壓力。由于降水的承接面來源不同,水的質量也有很大差異。通過房頂流下的雨水只受過輕度污染,它們順管道流下,水質相對較好,經過輕度處理就可以用來澆灌植物、沖廁所、填充進入噴泉等水景觀中。而來自機動車道上的水,則由于機動車的磨損而含有大量的金屬、橡膠和燃油等污染物,這樣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后才可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