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潺潺流過,河邊綠植遍布,涼爽的傍晚,行走在一步一景的鐵力市鐵甲河畔,感受鐵力巧妙融合的歷史文化脈絡和生態景觀,一條數公里長的內陸河被裝點得詩情畫意。
可是,鐵甲河并非一直如此美麗。就在幾年前,這條兼具稻田灌溉和城市內澇排水功能的內陸河還是典型的黑臭水體,它橫跨中心城區連接呼蘭河,曾是鐵力城市建設的一條傷疤。
為加強對鐵甲河的治理,鐵力市將其融入到呼蘭河綜合治理工程中,鐵甲河被整體納入到呼蘭河水利風景區,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采取治水、治氣、綜合整治環境等多項舉措,全面改善風景區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因情制宜,優化河湖流域的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
近年來,鐵力市堅持把小微水體集中治理作為打造美麗人居環境的重中之重,對包括鐵甲河在內的多處小微水體進行全面治理,讓其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著讓鐵甲河會呼吸的宗旨,鐵力市將水生態恢復作為主攻課題,通過改善河道渠化狀況、建造人工湖、建設生態攔蓄林、修建生態護坡等方式最大限度發揮河道水環境的調節功能。
在鐵甲河的河道中,記者看到體現金代農業文化的木制風車與凈化水體的跌水壩巧妙結合,成為古色古香的河中一景,類似這樣的景觀,鐵甲河中還有不少。
在鐵力市西河公園內的北翠湖,環衛工人們隨時監查清理水面,將湖內的水草、藻類植物以及漂浮物清除掉。湖邊鍛煉的鐵力市民喬永芳說:“我們昨天過來的時候看到湖心有五六只野鴨在游,去年秋天和今年開春,我還看到不少候鳥也到這兒來棲息,作為鐵力市民,我真切感受到鐵力環境的變化!”
對小微水體的治理,鐵力市可謂下足“繡花”功夫,在科技手段、管護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并走在全省前列。
從2020年起,鐵力市在全省縣一級率先實施建設了水利數字化平臺,該平臺是一個集監測、采集、統計、管理及預報于一體的綜合性管理平臺,主要功能有河湖長巡河管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農村飲水安全、灌溉工程控制自動化等。在河湖長制管理中,可以通過現場采集系統及時準確了解河道及相關設施的數據及信息,實現手機端的河流巡視、預防、排查等管理。
此外,鐵力市創新打造“保姆”式河道保潔工作模式,采用社會購買服務模式,為河流請了專業的“保姆”。河道保潔公司將對所承包的河流沿線河坎、河岸及河床內的所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雜草等雜物進行清理、清運。要求做到四無標準,即河面無雜草、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河岸無垃圾。各鄉鎮、行政村要對河道保潔公司的工作績效進行考核,80分以上為合格,不合格不予以支付保潔經費。河湖長制辦公室使用無人機巡河,并要求河道保潔公司配備巡河無人機,結合鐵力市水利數字化平臺系統,將無人機巡河影像及河道保潔工作日志實時上傳系統,形成閉合處置流程。
鐵力市水務局河湖長制辦公室主任郭建峰介紹,省總河湖長第5號令下達后,鐵力在全市進行了排查,共排查有關水體3600處,確定需要治理的7處。下一步,鐵力市還要對小微水體再進行一次全面細致梳理,對需要治理的徹底治理,保證做到小微水體清潔、無退化,始終保障水質達到三類標準,努力構建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