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市污水治理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市城管局)的消息,在去年完成99個治污項目的基礎上,泉州市今年已策劃實施兩批共190個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穩步朝著改善城市內河水質和水環境的目標奮進,進一步鞏固城市的水生態基礎。
城市內河水質和水環境的好壞,與污水“廠站網”建設管理水平息息相關。面對污水治理設施短板,泉州市開展《三年治污行動(2024—2026年)》,聚力攻堅“污水廠處理、管網收集、泵站轉輸、調蓄池、中水回用”五大能力建設,全力提升城市水環境質量。今年1—6月,全市190個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項目中,已完成41個,在建116個。特別是在管網建設方面,上半年全市已建成441.4公里長的污水管網(含新建、改造和修復),超越年度計劃200公里的目標。
老城區湖心街雨污分流改造接近尾聲
在市區湖心街,經過近三個月的緊張施工,街面上的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已完成95%以上,預計近日全面完工。
雨污分流改造是從源頭納管收集、改善內溝河水環境的重要舉措。湖心街污水管網改造工程東起坪山路、西至溫陵路,共新建雨污水管道總長約1659米,配套建設雨污水檢查井及雨水篦125座。自今年4月中旬正式啟動以來,施工團隊采用分段施工、錯峰作業等方式,科學組織施工力量,最大限度減少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響。同時,對施工開挖區域路面同步進行高標準修復,鋪設嶄新瀝青,更新人行道地磚,確保道路通行安全順暢,環境整潔有序。工程完工之際,湖心街將實現雨污分流,大幅削減污染物入河量。污水經統一處理,凈化后排放,顯著降低周邊水體污染,推動河湖重現清澈,生態煥發新生。
古城區的八卦溝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系統推進中。其中,龍頭山排水防澇工程段作為工程關鍵節點,正加速推進圍堰導流、高壓旋噴樁地基加固、毛石混凝土擋墻基礎、條石墻身砌筑及景觀綠化等項目施工,推動實現“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目標。當前,工程取得階段性進展:核心內容的新門大池一級條石擋墻已完成地基處理、毛石混凝土基礎施工及主體砌筑,形成第一道堅固防線;二級條石擋墻地基處理完畢,主體砌筑完成70%,工程形象初步顯現。下一步,業主單位將實施新門大池的生態修復與景觀綠化施工,做到既暢通排水、排污,也守護城市“顏值”與居民生活環境。
東海片區14條道路污水管網改造年底完成
在東海片區,今年4月份開工的港灣街(通港西街—晉江大橋)污水管網改造項目已完成88.88%,預計8月份收官,將成為泉州市中心市區污水提質增效工程(東海片區二期)的“進度明星”。
由泉州水務集團負責的東海片區“二期污水管網改造工程”覆蓋泉海路、府西路、府東路、海星街、學院路等14條道路及霞露小區,將開展污混接改造與管網修復,精心織就一張覆蓋片區的污水“收集網”。作為該項目的子項目,港灣街管網連接通港西街與晉江大橋,是泰禾廣場周邊重要的基礎設施工程,將翻建雨污水管道1061米,新建污水管道224米,總施工長度達到1285米。“我們采取了分段施工、錯峰作業,并及時拆除圍擋、恢復交通等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泰禾廣場周邊居民日常生活和道路交通的影響,同時確保工程進度如箭離弦,疾速推進。”泉州市政排水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將采用非開挖修復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對路面進行“開膛破肚”。目前,已完成1208米管道敷設、49座檢查井施工。
目前,泉州市政排水有限公司有序推進東海片區“二期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建設。除港灣街8月份完工外,泉海路、泉泰路、霞露小區等也將在9月底前畫上句號。府西路、東海大街、通港西街等路段力爭2025年底前完成。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