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黨支部攜手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等院所黨組織,搭建黨建共建平臺,探索創新黨建引領業務發展新模式,助力推動重點河流水環境質量改善。
據了解,自2021年起,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黨支部攜手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黨支部、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黨委、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搭建起“一處三院”黨建共建平臺。這一創新舉措,打破了部門與機構間的壁壘,實現了政府管理部門、科研規劃機構、專業院校的深度融合,將黨建工作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推動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動力。通過建立互學、互補、互動的工作機制,各方在黨建引領下,共享資源、共抓隊伍、共謀發展,形成了“政企學研”協同作戰的良好局面,建立黨建與使命擔當有機融合、助力全省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的水生態環境精準服務機制,為解決重點河流水環境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汛期或枯水期等重要時段,部分河流易出現水質波動,面臨污染負荷增加、生態流量不足等挑戰。針對這一河流污染治理“癥結”,“一處三院”黨建共建團隊積極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深入基層一線,聚焦斷面超標等突出水環境問題,組織黨員服務隊,幫助地方“找病灶、開藥方、除病根”。選派專業水平高、責任心強的優秀黨員,成立快速查找問題的“突擊隊”和精準解決問題的“服務隊”,對流域內產業布局與污染源分布進行系統梳理,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與科研力量,精準分析水質超標因子及成因,通過多輪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精準找出影響問題河流水質的關鍵癥結,為后續治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截至目前,“一處三院”黨建共建團隊已走遍全省16地市,幫扶覆蓋全省40%的重點河流。針對排查出的問題,團隊為每個問題河段量身定制系統治理方案,做到短期措施與長期治本相結合。對城鎮面源污染突出地區,實施城鎮管網查漏補缺、老舊設施更新及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提高污水收集與處理能力,減少污染物入河量。在生態脆弱區域,實施人工濕地、生態島建設等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進一步凈化水質,恢復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在生態流量不足區域,依托現有水資源,科學規劃補水路徑,通過泵站、閘門等實施河道補水調度,保障河道生態基流。此外,加強對流域內農業面源污染的管控,推廣生態種植、養殖模式。這些治理方案的實施,不僅改善了河流水質,還帶動周邊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為區域生態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治理不是一蹴而就,跟蹤問效至關重要?!耙惶幦骸秉h建共建團隊建立了長期的水質跟蹤監測機制,一旦發現水質出現異常波動,迅速組織專家團隊進行會診,及時調整治理策略。同時,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共享與問題反饋機制,省生態環境廳對問題河流的幫扶情況召開現場反饋會,后續對治理措施落實不及時的地區開展現場督導,確保各項治理措施落到實處。
通過持續跟蹤問效,山東重點河流水環境質量改善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全省國控斷面水質呈改善態勢,V類及以下水體保持動態清零,越來越多的河流重現清澈碧波,水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生機。
下一步,山東省將繼續深化黨建與業務融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持續推進水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山東的河流更加清澈,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生態福祉,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山東力量。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