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今年以來,我市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為抓手,大力整治飲用水水源地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切實保障民眾飲水安全。
“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保證飲水水質安全的重要措施。”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介紹,為織細“劃定網”,我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新建、改建、擴建的供水工程同步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目前,全市已劃定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4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78個,農村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77個,鄉鎮及以下集中式“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59個。建立“一源一備”“一源多備”或聯網聯調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確保備用水源管網與在用水源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做到有備無患。
常態化開展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實施縣級及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和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在做好常規水質指標監測的基礎上,增加特征指標監測。建立健全各部門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和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立環境應急專家庫,強化設施巡查養護制度,確保科學、高效、穩妥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嚴禁保護區內違規審批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動態掌握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
持續抓好水源地問題整治,開展水源地“清零行動”,全面加強538個入河排污口規范化管理,動態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單,要求對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每月至少巡查一次,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每季度至少巡查一次,汛期及其他特殊時期加大巡查頻次,對可能影響水源地水質的違法行為,做到及時發現、立即制止、快速查處。對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飲用水水源,及時采取水源置換、集中供水、深度處理等措施,確保飲水安全。
來源:宣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