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的太湖藍藻爆發事件給太湖流域敲響了警鐘,也使得無錫人對環保工作重新審視。近幾年來,無錫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推進力度、推進速度,把無錫的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擺上了重要的歷史日程。經過最近幾年不懈的努力,環保工作目前已經實現了五個全覆蓋。
一是保護規劃全覆蓋。為強化對太湖的治理,加速生態市的建設,2008年4月無錫市率先出臺《關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無錫太湖保護區的決定》,將全市域劃為一、二、三級保護區,分別占市域面積的28.9%、24.5%、46.6%,按照區域發展定位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明確禁止開發、限制開發、重點開發和優化開發區域。設想通過8—10年的努力,將全市域建成與國際接軌、國內一流的循環經濟先行區、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區、高端服務業集聚區、綠色能源示范區和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區,其中一、二級保護區建成綠色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為推進太湖保護區建設的順利開展,無錫市還制訂《無錫太湖保護區建設(2008-2010年)行動綱要》,全面實施了重點區域整治、產業結構優化、循環經濟推進、生態重建修復、城鄉規劃管制五大行動。
二是生態修復全覆蓋。三年里完成太湖生態清淤426萬立方米,累計打撈藍藻140.1萬噸。全面開展沿太湖200米范圍內退耕、退漁、退居、建設生態防護林和入湖河道生態綠地,全面取消水源保護區范圍和環太湖1公里核心區的畜禽養殖,全面清除太湖貢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圍內定置漁具及水上餐廳。在入湖河道、市區河道全面營建水源凈化林,形成生物隔污緩沖帶。全市完成河道生態綠化建設7800畝;完成環太湖200米(新區段)濕地工程,環太湖200米生態景觀林貢湖村示范段建設和錫澄運河濕地公園、尚賢河濕地(一期)、長廣溪濕地、亮河灣湖濱濕地等36處濕地恢復工程。
三是“河長制”管理全覆蓋。2007年下半年無錫市率先在全國推行“河長制”,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水環境治理,將全市大小河道一并納入“河長制”管理,明確實施了水質控制目標及考核辦法。有針對性地制定落實方案,采取截污控源、企業關停并轉遷、河岸整治、清淤、綠化、生態修復、調水引流等綜合治理對策,系統強化河道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太湖沿岸37個排污口封堵任務,強制封堵了48條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沿岸339個排污口。實行“河長制”以來,全市大小河道水質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水域功能區水質達到了考核要求。
#p#副標題#e#
四是控源截污全覆蓋。全市68座污水處理廠覆蓋全市城鎮區域,日處理能力達到190萬噸;全面進行提標改造,具備脫氮除磷能力,全部按照一級A標準排放。建成污水管網7100公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6.5%。廣泛開展控源截污“排水達標區”創建,全市劃定4172個區域,實行“片長制”管理,今年累計完成90%的創建任務,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2011年將達到95%以上。全市13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通過環境專項整治,園區污水接管率達100%。在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和處置的同時,無錫市積極探索“污水集中處理—中水回用—區域零排放”路徑,大力推進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設施示范工程的建設實施,目前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再生水回用示范項目已完成。
五是監測監控網絡全覆蓋。加強太湖水質監測預警工程建設,由太湖辦、環保、水利、公用、衛生、氣象等部門組成太湖水質監測預警中心。建成了8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 (含湖體15個浮動站),在太湖布設了21個藍藻巡視點,沿岸建設了13個藍藻分布視屏監視系統,同時利用環境衛星加強遙感監測,建立了水、陸、空、天“四位一體”的定時、在線、快速、全天侯的水質監測體系,初步實現了太湖水質的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對339家國控、省控和市控重點污染源安裝了在線監控儀,其中涉水單位272家,涉氣單位67家,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安裝了總磷和氨氮在線監控儀,全市COD和SO2排放總量95%以上的重點污染源都實現了在線監控。
通過生態市創建,無錫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太湖無錫水域主要水質指標持續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穩定達標,2009年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341天,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