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上午,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與中國工程院新疆有關水資源戰略研究項目組主要成員舉行座談。他強調,水利是新疆可持續發展的命脈,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完成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的重要支撐。必須切實樹立科學發展理念,下大氣力進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保護水環境,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屬典型的干旱荒漠綠洲生態環境,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區之一。2007年9月,為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中國工程院成立項目組,啟動了《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的咨詢項目研究。
項目組組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擔任,項目組下設9個課題組和國外干旱地區水資源利用及經驗教訓專題組,學科范圍涵蓋了地質、地理、氣象、水文水資源、生態、環境、農業、城市等多種專業,共有17位院士、100多專家參與研究,自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項目共進行了4次綜合考察,歷時3年形成了項目的綜合報告。今天,應張春賢書記邀請,受錢正英院士委托,項目組來疆向自治區匯報報告內容,與自治區交換意見。
#p#副標題#e#
座談會上,石玉林介紹了項目情況;“生態保護”課題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雷志棟就項目內容進行了演示匯報。報告分析了新疆水資源基本狀況,指出新疆水資源利用的主要問題,提出實施水資源配置利用的戰略轉變、原則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并提出十項戰略性建議。
張春賢、車俊、白志杰、錢智聽取項目情況介紹,并與專家進行了溝通交流。
張春賢對專家們的工作表示肯定。他說,項目組經過3年的調查研究,形成了高質量的項目報告。報告立足新疆實際,資料詳實,視點開闊、起點較高,符合科學發展觀。報告與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是一致的,為新疆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要用好報告的調研成果,將報告提出的戰略性建議運用到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要充分吸納,用好這一成果。
張春賢說,水利是新疆可持續發展的命脈,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撐。當前,保護水環境、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已刻不容緩。要切實樹立科學發展、科學用水理念,下大氣力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使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成為全疆的共識和行動,走出一條保護資源、和諧發展的道路。
張春賢指出,要統一思想,增強全社會尤其是領導干部科學用水觀念。針對無序開荒、超計劃用水、擠占生態用水三大突出問題,自治區、生產建設兵團將采取嚴格措施,嚴禁開荒,保證生態、生產、生活三水平衡;要通過采取高新節水技術,降低農業用水比例,切實節約用水;要適時退耕還水;要提高污水處理比例,提高全社會防污意識;盡快啟動水權置換試點工作;加快人工增雨雪項目研究;要由傳統的以供水管理為主向以需水管理為基礎轉變,加快重點水利設施建設,實現水資源管理的轉型升級。還要建立以水資源管理為核心的流域管理體系,切實強化對水資源的管理。
張春賢指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發展現代農業是緩解用水矛盾的重要途徑,希望項目組成員、專家學者充分利用課題研究成果,從水資源利用角度推進新疆“三化”進程,與新疆共同努力,力爭使新疆成為干旱地區節水、科學用水的亮點。
項目工作組副組長、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詩秀及自治區水利部門負責同志參加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