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蘇中不少地方,紛紛規劃建設了一批污水處理設施,有一些地方已實現污水處理廠鎮鎮全覆蓋。但有一個事實不容回避:絕大多數鄉鎮污水處理廠開工不足,“吃不飽”現象突出。
大多數污水處理廠“吃不飽”
“按照國家要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要達到設計能力60%以上”。海安恒澤水務有限公司老板張英告訴記者,與污水處理廠簽訂污水處理協議的共有26家企業,真正有污水進來的只有三四家企業,而且水量小,每天四五百噸,僅是設計能力的5%左右,公司每月虧損30多萬元。
4年前,為建設環境優美鎮,如皋市提出“鎮鎮建污水處理廠”,到去年底,全市20個鎮辦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日處理污水設計能力從1000噸到2萬噸不等。到目前,除城區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外,絕大部分鎮辦污水處理廠因來水少,處于“半饑餓”狀態。日設計污水處理能力2000噸的桃園鎮污水處理廠,實際日污水處理量500噸,僅是設計能力的25%;3年前投運的吳窯鎮污水處理廠目前每天處理污水量七八百噸,也只占日設計能力3000噸的25%左右。
維持正常運轉全靠政府補貼
“當初投資污水處理廠時,政府是有承諾的”。一位污水處理廠負責人說,雖然水務市場“錢”景看好,但現實和理想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按照目前的來水量,污水處理費要達到每噸3元才不會虧”。海安鷹泰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銀華介紹說。為了維持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轉,海安、如皋等地采取了包水量、補貼運行費用等方式。海安目前建有15家污水處理廠,總投資4.3億元,覆蓋全縣14個鎮,現行每噸污水處理費2.30元,其中入管網企業每噸污水處理費只出0.50元,其余均由政府埋單,按目前日處理污水9.1萬噸測算,政府財政全年為此需要支出近6000萬元。
盡管政府付出很大努力,但進入污水管網的企業積極性依然不高,入網企業所占比例很小。“污水進來少,而設備一樣在運轉,造成污水處理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人員工資、處理成本等都在上漲,污水處理廠面臨的生存發展壓力很大”。
破解困局必須堅持“兩手抓”
面對現實窘境,幾乎所有的鄉鎮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然認為,上馬污水處理廠很有必要,決策無誤。“無論從小城鎮建設、新農村集居點建設看,還是從社會可持續發展來說,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南通市環保局局長助理孫國林認為,著眼長遠、適度的超前意識是必要的,設計規模留有一定的余量和空間,會減少今后發展中擴容的麻煩和重復建設。
如何讓鄉鎮污水處理廠這一公益工程持續、長久地正常運行下去,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無疑成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課題。
“當前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快污水收集系統工程建設,特別是加大次管網建設的力度,推進鎮區雨污分離工程”。孫國林說,作為公益事業,政府要舍得對污水管網的投入,不斷提高污水管網的覆蓋率,并作為創建生態市(縣)的重中之重來推進。同時,各類監控措施要跟上,如對重點排污企業采取“一廠一管、污管明建”的方式,核定水量,并在管網上安裝流量計、在線監控儀、電子磁閥等,與各級環保部門聯網,實現在線監控,確保工業污水全部納入管網集中處理,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