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贛州市宋代排水系統“福壽溝”在全國各地引起普遍關注,許多人在對古人建造的排水系統表示驚嘆的同時,也對城市的現代排水系統提出了一些質疑。7月19日,記者從贛州市市政工程管理養護處了解到,我市中心城區不內澇不僅得益于合理運用“福壽溝”,現代排水體系更使虔城排澇無憂。
據市政工程管理養護處的相關人員介紹,“福壽溝”排水系統是古人留給贛州的寶貴財富,歷經近千年卻仍在發揮排水功能。整個“福壽溝”排水系統的確仍在中心城區排水防澇中起著積極作用,但并不能認為因為有它的存在,古城贛州的排水防澇就變得一勞永逸。
據了解,贛州市的歷屆政府保護利用“福壽溝”的意識都非常強,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將“福壽溝”與后續建設的新排水體系融為一體,連成網絡,共同擔負起排水防澇的作用。目前,贛州市市政部門承擔了中心城區237.7公里排水管網、5383座雨水井、3037座窨井和贛江路排澇站、防澇閘門、八境公園排澇站、貢江沿岸拍門(井)等排澇設施的管理和養護。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排水系統,其擔負的排水量已不及贛州中心城區總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所以說,中心城區今年經歷多次大暴雨而沒有出現內澇的真正原因,是得益于我市對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的高度重視,充分考慮到“城市地下血脈”的重要性,并安排專項資金制定《贛州市中心城區排水專項規劃》,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贛州城區排水設施的建設更加科學規范。
同時,贛州市在進行三江六岸景觀建設的同時,充分考慮了城市防洪排澇的重要性。如前幾年對古城墻進行改造時,采用了預先澆筑鋼筋混凝土防滲墻,然后采用城墻磚貼面的做法,使得古城墻抗擊洪水的能力大大加強;如在進行章江沿岸景觀改造時,充分考慮城市防洪、觀光休閑功能,章江沿岸建設成了四季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城市防洪觀光休閑帶。
與此同時,中心城區各防汛職能部門主動根據防汛預案的職能分工,做好各自的本職工作,特別是擔負城區贛江路及八境公園排澇站排澇、中心城區排除內澇任務的城管和市政部門,更是在城區排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朱小軍、記者廖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