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現在向上面要項目要資金都不難,要水才是最難的。”內蒙古水利廳水資源管理處處長王寶林告訴記者。
“我們前年就給黃河委員會打了申請報告,要求批準我們實施跨盟市間的水權轉換。黃河委員會給了我們兩年的觀察期,要求內蒙古再連續兩年內不超過黃河用水指標的情況下,才批準內蒙古實施跨盟市間的水權轉換。”
今年6月底,兩年時限即將到期,而內蒙古早已為開展黃河灌區大規模水權轉換,做好了充足準備。
“一旦獲得黃委會批準,這對內蒙古工業化意義重大。”王寶林說。
水比煤還貴
上個月,內蒙古自治區位于黃河兩岸的兩個城市,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簽署了一份各取所需的協議。根據協議,鄂爾多斯市將從境內為呼和浩特市配置總儲量20億噸的1至4塊煤炭井田,呼和浩特市可以此為“資本”,用“資源換產業”的模式,吸引重要產業項目落戶。作為回報,呼和浩特將轉讓1000萬立方米的黃河水權給鄂爾多斯,緩減鄂爾多斯發展工業急需的水資源。
“20億噸的煤炭配置權,換了1000萬立方米的水權,水比煤貴多了,可見鄂爾多斯對水的渴望。”內蒙古一位長期研究水資源分配的水利專家說。
水權置換,經過數年來的探索,在內蒙古沿黃河的地區之間廣泛興起。所謂的水權置換,就是新上的企業為了解決用水指標,由該企業投資,在國家黃委會確定的某一黃灌區內,點對點的實施節水改造工程,將該黃灌區節約下的用水指標置換到工業項目上。
按照內蒙古水利廳下一步的計劃,一旦得到黃河委員會的批準,內蒙古將大規模實施跨盟市的水權置換,將巴彥淖爾市黃河灌區的水資源,置換到包頭、鄂爾多斯、阿拉善盟等地,滿足當地實施工業化對水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鄂爾多斯市區域內開展水權置換已有多年,但面臨迅速崛起的煤化工產業,置換已經接近底線。而在擁有較多水資源的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年引黃河水量52億立方米左右,占內蒙古歷年來平均引黃水量58.6億立方米的89%,是黃河中上游最大的用水戶。
王寶林說,傳統的農業用水,大多是漫灌的形式,造成水資源的浪費,通過節水改造,河套灌區每年的節水量可達到1.5億立方米,尚有巨大潛力可挖。
農業節水為工業
內蒙古西部地區主要的水源就是黃河,今年年初,內蒙古出臺《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引導黃河流域通過農業節水、盟市間水權轉換等方式,調整用水結構,保障城鎮、重點工業項目用水需求。
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農牧業處研究員寶魯告訴記者,在內蒙古西部,工業化發展迅速,黃河水資源由農業向工業轉換,成為唯一可行的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農牧業的發展,也將逐步以節水為導向。正在實施的農村牧區移民,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節省水資源。據了解,到2020年,內蒙古規劃完成以黃河流域為重點的1000萬畝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以便為發展工業省出寶貴的水。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內蒙古西部地區城鎮化也加速推進。隨著呼和浩特和包頭市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生活用水也將會采用水權置換的形式。在內蒙古最大的城市包頭,即將分兩期逐步實施水權置換,從土默特右旗黃河灌區置換上億立方米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