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過程中的副產品,城市污泥含有大量重金屬、病原體等有毒有害物質。如何高效、環保地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將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一項科研難題。
近日,全省首條污泥改性復合燃料生產線在我市污泥處理廠正式建成投用。城市污泥在此變廢為寶,成為工業生產的燃料。這不僅能解決城市污泥自身的污染問題,還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我市開展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綜合治理的一項成功的嘗試。
短短幾小時,污泥變燃料
洛陽市污泥處理廠位于老城區邙山鎮水口村,占地面積193畝,是瀍東污水處理廠的配套工程,擔負著污水處理廠脫水污泥的處理任務。
污泥處理廠負責人趙愛萍介紹,該廠此前建成的晾曬車間、好氧堆肥車間、造粒車間采用傳統的晾曬加好氧發酵處理工藝,每天可將228噸城市污泥制成有機肥、復合肥,用于園林綠化、土壤改良等方面。
今年年初,洛陽佳一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污泥再生燃料技術及其相關設備通過我市技術評審,其年處理20萬噸污泥生產線于1月15日在市污泥處理廠動工建設,并于日前進行了試生產。
在這條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生產線前,記者看到,從污水處理廠運送來的含水量較大的污泥先在料斗輸送機上進行脫水,經殺菌、固硫、除臭等工序后,再被送入主攪拌機內與各種添加劑、煤炭等輔料充分反應,并最終制造出散裝半成品顆粒燃料。
由國家和省級檢測機構提供的檢測報告顯示,這些污泥燃料的燃燒熱值達到了煤的標準,可送往發電廠、水泥廠,或為居民集中供熱的鍋爐房提供燃料。
短短幾個小時,臭氣熏天的污泥就變成了無味的環保燃料。
傳統治污法,存諸多弊端
“毫不夸張地說,將污泥制成燃料,是污泥綜合治理領域的一場革命。”洛陽佳一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焦永樂自信地說,目前,世界各地污泥處理的辦法主要包括填埋、堆肥、焚燒等方式,而這些處理手段均有較為明顯的缺陷。
以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填埋和堆肥兩種方法為例,前者占用大量土地,耗費人力、財力,污泥中的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后者存在占地多、生產周期長、污泥利用率低等問題。而且這兩種辦法均無法有效處置污泥里富含的重金屬,易造成污染。采用直接焚燒的辦法,不僅投資較大,還易產生二 英、酸性氣體,造成大氣污染。
治污新工藝,有五大特色
焦永樂說,依托自主研發的成套技術和裝備,科學地運用物料配伍相互作用處置方法,合理利用現有的火電、水泥等大型耗能企業來消化污泥燃料,是一條符合國情、簡便易行、便于推廣、效益巨大的污泥處理之路,其技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環境效益好:污泥變燃料的技術路線,徹底消除了污泥,而不只是“減量化”。該技術滅菌、除臭、固硫效果極好,經多次燃燒檢驗,排放都遠低于國家標準限值。
投資小,運營成本低:任何一項技術的推廣和普及都需要考慮成本,按照年處理污泥5萬噸為例,我市污泥制燃料生產線的建設投資成本、生產運營成本僅為引進國外焚燒發電技術的1/4和1/8。
占地少,保護土地資源:采用硫化床焚燒和厭氧堆肥兩種處理方法的占地面積都在200畝以上,而污泥制燃料生產線僅占地50畝,節省了土地。
處理規模大:采用硫化床焚燒和厭氧發酵兩種方式年處理能力都在5萬噸左右,而污泥制燃料工藝的年處理規模可達20萬噸。
節能降耗效果明顯:實驗數據顯示,污泥燃料的燃燒率可達93%左右,而原煤的燃燒率僅在70%左右,也就是說,這項技術在消耗污泥的同時也提高了與污泥相搭配的原煤的燃燒率,達到了節能的效果,用此工藝每年可為我市節約標準煤10萬噸左右。
環保制造業,我市正發展
污泥制燃料項目所使用的設備,完全由洛陽佳一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設計研發并組織生產。該設備占地少、能耗低、效率高,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取得技術專利。該示范項目的啟動,將對現有污泥處理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把污泥處理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政府的直接投資將達4300億元,預計污泥處理的市場規模將達6萬億至9萬億噸,市場前景較好。污泥制燃料示范項目的實施對于帶動洛陽市環保裝備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方面,洛陽制造的環保設備和生產線有望在短時間內搶占市場空白,帶來直接的社會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該項目的成功實施有望助推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我市形成以污泥處理和設備制造為龍頭的環保產業鏈。未來,我市將依托現有的污泥制燃料產業,組建省級乃至國家級新能源研究中心,為洛陽的碧水藍天工程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