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襲北京的暴雨拷問著城市的排水能力,如果這場雨下在上海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上海中心城區排水設施標準一年一遇,可應對每小時36毫米的降水;重點區域排水設施標準三年一遇,可應對每小時55毫米的降水,排水標準與北京類似。上海市防汛辦常務副主任胡欣坦誠,如遭遇類似北京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短時強降雨,上海部分地區出現積水情況也難以避免。在申城現有排水設施標準短時間無法提升的情況下,今年上海防汛部門已建成125處下立交積水監測系統,完成對90余處曾經積水點改造,做到“少積水,退水快。 ”
地下空間緊張制約排水標準
申城現有的排水設施能否進一步改善以提高標準?上海市排水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制定排水設施的建設標準時,是與當時上海的雨情和經濟水平相適應的,如果將其提高到五到十年標準,對于管線設施的投資將是巨大的,并將涉及道路大面積開挖對城市交通狀況造成影響。上海市防汛指揮部也表示,目前制約上海排水設施標準提高的主要瓶頸在于地下空間緊張,沒有足夠的管位鋪設更大口徑的排水管道。
針對申城近年頻繁出現短時強降雨的情況,胡欣表示,如果是一年中多次出現超過每小時36毫米標準的降雨,說明氣候情況已經發生明顯的變化,可考慮將一年一遇的標準從36毫米修改到40毫米甚至更高。
記者了解到,上海也在研究試點“低影響開發”的模式,即在不增加現有排水硬件設施的條件下,通過建設屋頂綠化、雨水利用設施、調蓄池的方式使得降雨不必全部經由排水管道和泵站排出,以此提高地區防汛標準。目前全市已建成包括明清園在內的11處地下調蓄池,調蓄池的作用是在降雨集中時蓄積雨水,待雨停后緩慢排出,減少泵站排水壓力,并減少初期雨水對河道環境造成的污染。
90余處積水點已完成改造
記者從市防汛指揮部了解到,市、區防汛部門已把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積水的120余個點納入重點關注,2011年和2012年市水務部門投入了3億元對其中較為嚴重的29個積水點立項進行治理,目前上述120余處曾經發生過積水的點中,已有90余處完成改造,其余積水點將陸續進行改造。
在此次北京暴雨中,下立交一度成為積水重災區,市防汛指揮部也將下立交區域納入重點防范區域。上海市防汛辦常務副主任胡欣介紹說,全市有超過200處地下下立交,下立交地勢較低。由于水往低處流的緣故,當周邊的排水系統能力無法應對強降雨的情況下,雨水必然匯集到下立交造成積水。
市防汛指揮部介紹說,在今年主汛期到來前,本市新增91處下立交積水實時監測系統,市區125處下立交基本實現了積水實時監測全覆蓋。這一系統能夠自動報警,防汛部門能通過網絡監控第一時間掌握各個下立交的積水出現時間、積水深度等情況,實時監控各排水泵機運行動態。
“下立交監測系統分為四級預警,積水達到5厘米時,下立交管理人員須到場查看水情,積水達到30厘米時交警部門將會采取道路封閉措施。 ”上海市排水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而下立交區域也將配足臨時排水設施,一旦降雨強超出泵機排水能力,將及時調集應急泵車搶排。
胡欣表示,將加強現有設施進行養護管理,每個月對每一條下水管道進行檢測,如果發現有淤泥及時清澇,以發揮現有設施的潛能。上海市防汛指揮部也表示,包括排水管道養護、提防巡視等防汛檢查已納入常態化工作,對于排水管道養護情況的抽查還將采用聲納檢測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