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當前,中國的水資源危機主要體現在水短缺和水資源污染上。中國669座城市有三分之二出現水資源短缺,40%以上的河流受到嚴重污染,80%的湖泊富營養化,大約3億農村居民缺乏安全飲用水。由于工業結構屬于水資源消耗密集型,技術落后,循環使用率低,浪費嚴重,中國GDP的單位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自然水資源在地區之間的不均衡分布,更加劇了水資源危機。
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是個世界性難題,對中國而言,問題尤其突出。在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水資源在數量上越來越短缺,質量上越來越受到污染。水資源問題與能源、土地、食品和其他問題是相關的,若中國水資源管理水平難以改進,將會產生嚴重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后果。比如,人類生活會受到嚴重影響(水污染,以及缺水導致的食物短缺),而為了爭奪有限的水資源,社會將趨向動蕩和不穩定。很多濕地將會枯干,大量植物和動物種類可能會滅絕,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并最終影響到人類本身。
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世界一些發達國家都在加大對水資源管理的投入力度,中國在2000年以后對此的投入也是大幅增長,但卻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取得那么明顯的進展。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中國在水資源管理上的投入相比需求而言是不足的;中國水治理能力較弱;其他的一些因素消減了投資的積極效果,比如化肥的使用、工業污染使得水污染加重。
總體而言,中國的水資源管理措施相對側重技術措施,例如“南水北調”工程、“三峽大壩”建設,而不是很注重立法、行政管理和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措施,這將導致對水資源需求的持續增加,因為人們可能因此會有錯誤的概念:水資源是無限的,水資源問題可以用工程技術手段來加以解決。
在今年八月最新一期的《科學》雜志上,我發表了《中國及其他國家的水資源可持續性問題》一文。在我看來,中國水危機的核心問題是管理者對人與自然之間復雜的互動機制缺乏了解,管理不善。這突出表現在各部門和地區之間缺乏協調和合作。
世界很多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前對水資源管理大多是分散型管理(即地方管理),80年代后就側重集中型管理(即中央管理),中國也是1984年走向集中管理的。分散化的管理更加靈活,可以及時做出調適,但缺乏對其他部門和地區水資源需求的考量。當水資源越來越缺乏的時候,就必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不同團體間的協調。而集中型管理則會做通盤的整體考慮,但可能不像分散型管理那么靈活。
中央和地方的不一致、不協調,表現在地方政府機構往往不會把中央政府的政策執行到位,比如高爾夫球場的建設熱潮。此外,水資源管理涉及很多部門,在中國的水資源管理問題上缺乏足夠的協調,我認為應明確分工協調。比如,水利部負責水資源保育、水電開發;農業部負責農業用水(如灌溉)、漁業;城鄉建設部負責城市用水;環境保護部負責預防和控制水污染,交通部負責運輸用水(如航運)。
去年1月底國家出臺了中央“一號文件”,針對水資源管理劃定“三條紅線”,今年1月初國務院又公布了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應該說,農村地區的人們得到了更多的水資源供應,然而水危機還在持續,部門和地區之間依然缺乏協調。
中國盡管制定了很多的法律和政策,但在實踐中往往被忽略。法律和政策必須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當然,中國水資源可持續性問題上的探索,也可以幫助其他國家更好地理解人類活動和自然系統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對于在人口眾多、水資源需求巨大的國家如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性提供借鑒。
作者系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系統整合與可持續性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劉頌杰、實習生楊東青采訪整理